-
答应我,明年我们去藏东南赏桃花吧,经过怒江72拐,登上业拉山一览全景!
昨天仓央嘉措的情诗带领我们穿过理塘和巴塘最终来到了西藏,今天我们要经过藏东南的芒康,翻越觉巴山、东达山,开过险峻的怒江72拐最后抵达无数游客的理想之地——八宿。 芒康这个名字在藏语中的意思为“善妙之地”,而且芒康有着西藏境内唯一的一座天主教堂——盐井天主教堂,盐井村是西方传教士们试图沿着江水深入西藏最终止步的地方,西藏的宗教大门始终没有向西方异教徒打开。 芒康的盐井村因产盐而得名,整个村庄依澜沧江而建至今也有千年历史之久,古时盐业发达茶马古道途经此处,是旧时的商贸重地。随着盐业制品的普及和时代的进步,此地的盐业逐渐走向了没落。 我们路过芒康没有多停留,此前一直听闻林芝桃花开的特别好特别美,却不知芒康的桃花也很好看,据悉西藏的春天来的最早处便在藏东南,马哥说芒康的春天,桃花开的很猛,一夜之间连绵不绝的桃花会全部盛开,但名气没有林芝的大,有不少人都不知道芒康也有桃花。 车挡风玻璃上有个划痕,在照片里就像一颗耀眼的星星冲向天际。 路上看到一个妇人捡着木板,大概是要去生火吧,西藏的房子和前面在甘孜州看到的房子大有不同,这里的颜色更鲜艳,而且路两边的建筑物风格差异很大,每户人家的风格不同,建造的屋子色彩搭配也不同,不像甘孜州藏民的屋子颜色风格很统一,那边更像是藏族风格的新农村。 山谷里的村庄,还有梯田,种着青稞,恍惚之间以为自己在江浙一带的山野。 翻山越岭,经过一大片一大片的山林,在山腰休息,回看我们的车开过的山路,在高原地区不用爬到山顶,只需在山腰上往下看便是一览众山小,移轴的效果让山脚下的公路和村庄有一种玩具模型的视觉感。我特别喜欢用这种方式去记录,弥补了儿时玩不起大型模型玩具的遗憾,在几十年后的今天,用相机把现实拍成玩具。 经历过前面的天路18弯再体验怒江72拐其实没有那么害怕了,但是西藏的路属实不怎么好,路面很多巨大的坑,都是山上滚落的巨石砸开的吧,这里山体没有这么结实,开山路还是蛮考验驾驶员的水平的,得耐得住性子慢慢来,一路上碰到好多开快车把车轮子开报废的小车,还有一些弯道超车借用对方车道的,一路上带给我的惊险不是山路崎岖亦或道路一侧的悬崖峭壁,而是那些开快车不要命的亡命之徒。 下了山之后就来到了怒江大峡谷,怒江水流湍急,这里会经过著名打卡点“老虎嘴”,虎嘴过后便是怒江大桥。我们一直在怒江边的崖壁上前进,细窄的砂石路偶有大坑,根据马哥说的,以前这条路,路况比现在差远了,路基松动很容易塌方,现在的路基有所加固并且有的路段还加装了护栏,对不少司机来说,心里踏实很多。 开过隧道“老虎嘴”就到了,这老虎嘴其实是一块巨石悬在公路上方,路的下方是咆哮的怒江,车辆经过时就像是虎口脱险,听着下方水流的冲击声,风吹时像极了虎啸。因为坐在车里,路上也不好停车,拍了一张老虎嘴不是很满意就没整理出来。 经过老虎嘴就大概知道离传闻中的怒江大桥不远了,怒江大桥虽然只有74米长,却是当年怒江上唯一一座能够通行大型车辆的桥梁,也是国家战略中的军事要道。如今桥已经被拆掉了,但仍然有一座特殊的桥墩孤立在江边。马哥说,据说是桥墩里有一位战士的遗体,为了纪念这位烈士,这座特殊的桥墩被保留了下来了。很多经过怒江大桥的司机都会鸣笛致敬,但这个行为不可取,大家都鸣笛致敬,声音产生共鸣会造成山体的石头松动。respect可以,鸣笛大可不必,可以换个更安全的方式。 回来后查阅资料:川藏公路是在1954年的年底正式通车的,在建设中牺牲了3000多官兵和1000多藏汉民工,他们从此长眠于公路沿线,全长2255公里的川藏线,平均每公里牺牲2人,几千名修路的烈士,许多至今都没能留下自己的名字。 正因为有他们的默默付出,才有今天此生必驾的最美公路。 下山之后堵车了,这两个出事的车我们都见过,在怒江72拐上遇见好几次,一路上两个车不停的超车追逐,最后在山脚的一个弯道上出了意外,还影响了其他车的通行,一堵就是一小时。 看看是啥?在路中间抓拍到一只土拨鼠,出来散步。? 邦达草原的一小部分,同样的位置不同的设备拍的,你能分辨哪张是手机拍的,哪张是相机拍的? 在业拉山的半山腰能够俯瞰整个邦达草原,邦达草原是三江流域之高山深谷中一颗闪耀的明珠。草原肥沃,牛羊成群,蓝天白云;大概是土拨鼠多,我们在邦达草原的附近看到了很多秃鹫在天空中盘旋。 高原上的拾荒者吗?一路上看到很多这样的人,捡起瓶瓶罐罐往包里放,但却是一路上看到很多塑料瓶,人多了垃圾也多了,很多自驾的人吃完的速食包装盒就这么丢在马路边。 海拔4658m的业拉山莲花广场,在打卡点碰到一个卖串串的小哥,问我哪里人,我说杭州人;他又问,杭州哪里?我说杭州就杭州呗;他又说,你瞧不起我?杭州也有上城区的人,下城区的人,你哪里的人?我说我是江干区的;他说,那我们是半个老乡,我去过杭州。 哈哈哈哈哈,老乡你好! 在业拉山的山顶还能看到怒江72拐的全貌,从这里俯瞰山下,回看刚才经过的72拐,蜿蜒曲折的公路在山间一个接一个地扎成“Z”字形,令人印象深刻。 既然拍不到日照金山的雪山,那就拍一下太阳照在山体上,就当自己拍到了日照金山吧。很荒凉的山脉,没有植被覆盖,当阳光晒下来的时候你会发现其实也还算惊艳。 这是我在西藏看到的第一个月亮,有没有人能够根据月亮判断日期的,评论区见。 今天晚上抵达的八宿,明天从八宿到林芝波密。 今天照片不多,在路上的时间比较多,很多的过程里,虽然没有用相片记录,却都刻在了我的记忆深处。山路不难走,但海拔落差大,我们的车爬坡困难,下山时长距离的下坡,刹车过热导致失灵,刹车踩到底都没有任何反应,所以在路上花了很多时间。 每天选一首曲子送给自己也送给在看的人,今天就选这首吧!- 59
- 0
-
见到了一年只能看到50次的南迦巴瓦峰,也目睹了雪山上的一次雪崩,八宿到波密,一路上有惊喜和意外也有不错的收获!
今天从八宿出发,目的地是林芝波密,晚上在西藏小江南的林芝吃了一顿豪华的藏家宴,还意外的用美团点了一杯奶茶。 昨天住在酒店里都没注意酒店对面的柳树,今天早上看到有点小意外,夏季的八宿垂柳郁郁葱葱,与南方不同的是这柳树的颜色更为深沉。 海拔3260米的八宿在藏语里意为“勇士山脚下的村庄”,街道还是一如既往的干净,街道两边的建筑少了些许藏族风格,反倒是有点像江浙一带的新农村城镇建设。早起出门去吃早餐,昨天住的酒店没有提供早餐的,我们在隔壁清真拉面店吃的早餐,我是个南方人,但是我不爱吃米饭。? 酒店门口的藏族老人,坐在台阶上,眼神里有光,炯炯有神盯着我这个外乡客;吃完早餐回到酒店,没碰到酒店的老板,因为要退房所以询问了门口的老人,老人不说话,从那之后一直盯着我。 我们去的时候临近了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西藏的每个城镇街道都挂着这个横幅,从西藏回来不久看新闻,习大大也去了西藏。 本来想拍一下这个林荫大道,结果意外的捕捉到一只快速飞过的鸟类生物。我们一路上开过很多的路和城镇,大多数路边都是路灯和山坡,处在这个林荫覆盖的环境里,一点高原的反应都没,身在异乡的我感觉回到了故土。 一名牧民大叔正在驱赶自己的羊群过马路,一个回头让我感觉大叔年轻时很帅。在藏族看到的人都很立体,面部有棱有廓有细纹,岁月的细节一下子就拉满了。看腻了都市丽人,那些光鲜亮丽白嫩的肌肤,有些时候乘坐大众交通会感觉身边的充满了模具人,逐渐变得开始脸盲;可是一到这里,我能够清晰的记着每一个人的面孔,在他们的身上都能找到特殊的记忆点。我回来之后依然记着拾柴火的阿嬷,记着白塔附近卖串串的商贩,记着业拉山碰到的“老乡”,记着在八宿看到的牧羊人,却记不得年少时同学的模样也逐渐遗忘工作时同事们模样。 然乌湖,本来是一个充满期待的打卡点,我知道西藏的湖有很多,但是今天这条线上比较期待的就是然乌湖,但是稍有些失望。是季节不对,夏季的然乌湖水比较浑浊,附近的山体也没有了冰雪覆盖,在西藏众多湖泊当中,夏季的然乌湖少了一分惊艳感。相机里的原图然乌湖水色黄而浑浊,因为我脑海里的画面是春天的然乌湖,想着春来江水绿如蓝,就在后期的调色中把湖水稍稍往蓝色方向调整了一些。 当天是多云,被阳光照射的时候还是挺刺眼的,云层盖住太阳时又很暗,这个光线忽暗忽亮还有些小调皮。冬去春来时的然乌湖会比现在更好看,冰雪并未融化,湖中的水很干净,早晨等太阳慢慢升起来,湖边金色的雪山倒映在湖中会格外的漂亮。 这个打卡点没什么人来,一个关于历史的打卡点,1950年1月-1952年7月和平解放西藏进军路线图,到这里的时候一个人都没,相比那些风光秀丽的网红打卡点,这里的人气过于凄凉;铭记历史,砥砺奋进。 解放西藏还是经过许多斗争和工作的,挫败了西方列强阻挠谈判的阴谋,以阿沛·阿旺晋美为首的西藏地方政府代表团,终于在1951年4月下旬抵京谈判,并于1951年的5月2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的全权代表和西藏地方政府的全权代表在北京签订《十七条协议》,宣告了西藏的和平解放。2021年8月19日,庆祝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的大会在拉萨隆重举行,也就是我回来的不久。 因为没人,所以马哥也休息了一会儿,还下车帮其他人拍合影,我在车上拍一下这次包车的车辆内部情况。车子很宽敞,还是很舒服的,马哥改了个星空顶花里胡哨的,晚上在无人的公路上,我们这辆车就是整条马路上最靓丽的风景。 在后面的路上,道路的左侧有一座很大的雪山,意外的捕捉到一大块雪正在往下滑,速度很快,像是发生了雪崩。山体上的雪全部滑落后,就像是理发师一刀切,把山上的刘海全给剪了一般,裸露出黑哟的山体。 阳光照射在山谷里,我感觉用不了多久,那里的雪终也将融化,全球气候变暖似乎比想象中的更可怕,再过几十年,孩子们对大多数雪山的印象只能停留在书页上。 峡谷里很多的山体轮廓清晰,清晰到像是用一把锋利的剑削出来的,平整的切口和划痕。 马哥说,雪山上那一小撮主峰为什么看不到?是因为那是雪线,雪线以上降雪量大于消融量,降雪逐年累积就形成常年积雪的雪顶。据说雪线的位置不是固定不变的,是会根据季节变化而变化的,夏季气温较高,雪线会上升;冬季气温降低,雪线又会下降。 从甘孜到西藏,见过的雪山不下10余座,但是能看到主峰的真的少之又少,当然运气之神不会如此眷顾我,每一趟的旅行总会留下很多遗憾,让遗憾督促我下一次踏上旅途。 峡谷内的环境气氛带有一丝压抑,雪山和黑色的山自带一种氛围;出了峡谷后看到的蓝天白云和色彩丰富的植被,心情就会豁然开朗,一下子变得很欢快,人终究还是更喜欢寻找自我认同的快乐。 森林之路,望不到尽头,青海的天路很荒凉,碰到风沙还得带面罩+口罩,甚至不敢大口喘气;我们的车子开在这条路上,人们不自觉的哼起小曲儿,在自然的氧吧里呼吸,而且因为这里的水气充足,绿植较多,有高反的人也没了反应。 高山之上很多铁塔错落有致,多云的天气,阳光从云层缝隙里挣扎着露出的一丝丝光芒照射在那片树上,一下子丰富多彩了一些。多年前在这些险山峻岭上建立的铁塔,绝大多数都是靠人背着材料上去的,有些会用骡子和驴运上去,从心底里敬佩这些电力建设者。 在林深处见鹿?不,我在林浅处见到了猪!哼唧哼唧在吃一顿大餐,不知道品种,不敢多有打扰,远远地偷拍它觅食的模样。 墨脱我们进不去,需要真正的SUV才能进去,摩托车也能进去,小轿车和我们乘坐的中巴车不太好进,墨脱的路况比较差,不过波密有专门的旅游店,他们有专门的车给你送进去,墨脱还是很值得一去的,而且现在去的人也不多,大多数走着318的,在这个路口都是往波密去的,终点多数在拉萨。从然乌湖到波密的这一段我感觉体验很棒,身体上没有难受,气候也逐渐变得越来越湿润,没有前面的地区这么干燥。 波密在藏语中的意思是“祖先”,高原上不落的雄鹰,传说中天神的儿子,雪域高原第一代藏王聂赤赞普的故里就在波密。 波密还是比较适合生活的,高原上的江南不是吹的,一路上过来,我在这里见到的林海最密集,雪山冰川也很多,波密的海拔落差还是挺大的,最高的地方有6000米,低的区域只有2000多米,海拔3000米以下几乎被森林覆盖,4000米以上则是终年积雪的雪山。 初到波密时,我都打开了租房APP查看当地的房价了,真的很适合生活,而且想要长期蹲点拍摄,波密就比较合适,物价不贵,有个车去哪都很方便。 人已经到了波密了,你是不是看到此处很想问,南迦巴瓦峰在哪里? 我其实也是在朋友老陈的手机里看到的,他们提前在雅鲁藏布江的大峡谷里拍到的,我的南迦巴瓦峰还在明天的行程里,从朋友的手机里看到的,就当自己也看到了!哈哈哈哈。 啥也不说了,华为歪歪迪艾斯!感谢老陈让我有幸提前看到清晰的南迦巴瓦峰! 在波密的晚上吃的最为丰盛,因为选择餐厅的大权终落我手,打卡了真网红餐厅,而且没有翻车,很多明星都来过,还有一些「大领导」,其实看当地的饭馆正不正宗,你只要看看店里坐着的顾客是本地人多数,还是游客多数。我们去的时间早,吃完一抬头身边坐着的都是藏民。 因为人很多,所以可以吃很多的菜,人少就吃不了这么嗨皮了。到了西藏不喝酥油茶?入乡随俗,酥油茶点起来!青稞饼得吃,拌木耳很爽口,他们的木耳和杭州吃的不一样;生牛肉根据情况吧,有些人吃不习惯;盖飞牛肉很棒,夹着饼子吃一点都不腻;晚上不开车的可以尝一尝青稞酒,甜甜的很好喝,女生或酒量不好的也可以试试;藏香猪没吃到,因为前阵子猪瘟死了一片;烤羊排真的必点啊,我们连吃两大份,酥软松脆,烤的很入味。 我们吃完人均110左右,已经很划算了。 老板娘很热情,又是唱歌又是跳舞,还帮我们拍集体照,老板是个退伍军人很帅气,她们还有一个可爱的儿子,饭后还带我们参观了他们的私人宅院! 餐厅:圣地卓龙藏家宴 大众点评排名第一的就是,店里的牙签罐很好看,老板还告诉我们在哪里买的,后面我们到了拉萨八廓街还买到了。 吃完本想散个步,在波密闲逛一下,结果马哥在餐厅门口等着我们了,他怕我们走回去太远或者不安全,特地在餐厅门口等候,说实话有点感动。马哥是回民,不吃藏餐,所以没办法一起就餐;按马哥说的,西藏人除了x不吃,啥都吃;我后来和一个藏族的朋友说起此事,他大怒并表示,这是在说你们汉人,不是说我们。 锅一直在旋转,没想到最后转到了自己头上。 喝了一热水瓶的酥油茶,我好像还没喝够,回到酒店后阴差阳错点开了美团APP,但是很意外啊,这里外卖选择很多,而且有蜜雪冰城喔,那还说什么,雪王必须支持,点了一杯黑糖珍珠奶茶,美滋滋。 真的感觉自己就在杭州,没啥区别,想吃的店都有,关键还能看到想看的祖国大好河山。 如此良层美景,又有奶茶相伴,夫复何求? 明天去鲁朗小镇,目的地是林芝市区,再见,我远方的朋友们。 We light up the world- 52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