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认为,能够把所有的情绪都埋进心里,然后不动声色不表露的人,才是智者。我可以嬉皮笑脸,实则心里把你按在地上反复摩擦。
言归正传,太久没码字了,上回更新到一半出去拍照了,所以踩线的行程没有全部记录完,今天再来水一篇。
今天的行程比较简单,一早上去了个私人动物园,说是野生动物救助园区,实则是一个在村庄农田附近的动物园,下午赶回海拉尔再去了一趟呼和诺尔湖景区,就基本上结束。
我在这个“野生动物救助园区”拍的“野生”动物比较多,只能说动物园也算不上,生活条件还是很恶劣的,虽然看到了很多鹿,也看到了驯鹿,但这里是真的让我梦碎的地方,林深处见鹿的梦算是破灭了,就更别说在大雪纷飞的林子里蹲守鹿的出现了。

这里的很多图,很多都是我的私藏,没有放出来过。







白色的鹿确实很少见,看到白色毛发的鹿时,脑海里浮现的是敦煌看过的九色鹿图案。

这头大鹿十分护着这三头小白鹿。

不同的驯鹿亚种之间的形态有很大差距,生活在南部地区的驯鹿要比北部的同类体形更大。驯鹿的肩宽可以达到120厘米,身长在1.5米到2.3米之间。雄性和雌性之间也有体形差异,某些亚种的雄性体形可以达到雌性的两倍,但雄性和雌性驯鹿头上都长角,这也是驯鹿区别于其它鹿种的显著特点之一;长角分枝繁复,有时超过30叉,宽大的鹿蹄可避免陷入雪地中,悬蹄发达,行走时脚关节会发出特殊声响,可在暴风雪或永夜时,为后方的驯鹿提示位置,极短的尾巴可避免热量流失。

驯鹿的身体上覆盖着轻盈但极为抗寒冷的毛皮。不同亚种、性别的毛色在不同的季节有显著不同,雄性北美林地驯鹿在夏季时的深棕褐色,格陵兰岛上的是白色的。驯鹿的主要分布于还是在北半球的环北极地区,包括在欧亚大陆和北美洲北部及一些大型岛屿。在咱们国家,驯鹿只在大兴安岭东北部林区,在以前驯鹿还是鄂温克族的交通工具。现在鄂温克族大部分族人都从山林里下到了城镇,养殖驯鹿的用途已经变成旅游体验观赏的一环。

动物也是有情绪的,能令人产生共情,这张照片是这一天的行程里拍到的最喜欢的,也是最有感觉的一张。我想我能够感受到它在这铁栏后的心情。
不免自嘲,上一回拍到这么多动物,还是在可可西里。

这是去年8月在可可西里的一条与公路并行的青藏铁路边捕捉到的高原精灵。这是震撼,小心翼翼,内心狂喜,拍完后依然感到兴奋;而前者,“野生动物园”,铁栅栏,不多说了。

野猪,生活在令人作呕的垃圾堆里,你说他是野猪,我看它似乎一点也不野。


眼神里并没有光彩,对生活似乎失去了期待。

去年1月份在一个错位的角度拍摄到两头鹿,相比今年,我其实更喜欢能在草地或林地捕捉到它们。




胆小,数量众多,风吹草动都能让他们集体转头关注。

一只把头埋进身子里睡觉的梅花鹿幼崽。
完了,就赶回了海拉尔,去了呼和诺尔胡景区,恕在下直言,这个景区我属实没什么兴趣。除了那个湖景的房间,我想有朝一日能和喜欢的人一起体验一下之外,没有别的了。
时间很快,几天的时间在欢声笑语之间很快告一段落,对我来说确实有很多的收获。
但总感觉少了点什么,对!少了很多的故事,少了很多的人,少了很多关于原生的独有性。
确实,旅行就应该一个人,一个人去感悟感受,一个人思考。
一个人去认识一群有趣的人,远比一群道不同不相为谋的人硬凑在一个交通工具里互相尴尬寒暄来得有意思的多。
5月27日的行程如下:
黑山头出发,途径海拉尔,前往呼和诺尔湖景区,最后再折返海拉尔。这行程不作为参考了,连走马观花都算不上。
如果不能相互吸引,大可不必无用社交;你不懂,你们不懂,我其实也不想浪费太多时间花在解释上。
大家都是成年人,很多的事,我希望能够点到为止,如果说的详细,不会显得你蠢,而是显得我很蠢。
「以上内容,未经授权转载或商用盗用,请查收我方律师函」
- All rights reserved.
- No part of this website, including text and images, may be reproduced, modified, distributed, or transmitted in any form or by any means, without the prior written permission of the author.
- Unauthorized commercial use is strictly prohibited.
- Unauthorized personal use is strictly prohibited.